USB3.002.jpg 

昨天有同仁分享了 USB 3.0 的資料,在這我們也來聊聊 USB 3.0

(正式名稱其實是 SuperSpeed USB)。

圖片來源: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usb 3.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USB 30 in the flesh

USB3.001.jpg


最早好像是2007年八月公佈了開發 USB 3.0 的計劃吧?

(USB 3.0-Connecting Value to Personal Devices)

而後,在2008年二月的CES展已經可以看到接頭與線材的規劃與規格,

USB3.003.jpg

至今年八月為止,經歷了一些風風雨雨…

(因為 Intel 遲遲不公佈技術文件,

AMD 和 Nvidia 怕 Intel 以 USB Implementers Forum 主導者的優勢,

私底下先偷偷開發晶片組以搶佔市場,

因此聯手揚言如果 Intel 不把規格公佈,他們就要另行開發 USB 3.0)

迫使 Intel 於八月份的 IDF (Intel Developer Forum) 會議上,

公佈了接近完成品的 version0.9 的 USB 3.0規範,

除了完成 90% 的 USB 3.0,美國 Fresco Logic 在IDF會議現場,

也利用了 PCI Express 介面、Xilinx的FPGA 以及 該公司開發的硬體平台,

展示了支援 USB 3.0 的,實測高達 350 MBps 數據傳輸。


最後, 11/17~18 在加州 San Jose 舉行的 SuperSpeed conference 會議上,

USB 3.0 Promoter Group 宣佈了USB 3.0 技術規格標準的完成

(Version 1.0)和預計發佈時間。官方正式 logo 如下:

usb-1.jpg

目前,USB 3.0新標準已轉移給 USB-IF(USB Implementers Forum)開發。

預計晶片組於2009問世,2010年則開發週邊配備,並相容於 Windows 7 。


咳…歷史介紹完,不過大家有興趣的還是 usb 3.0 有什麼特性吧?

主要就是 1.速度快 2.雙向傳輸 3.改良的電源管裡 4.更高供電量


首先最重要的的就是理論吞吐量的提升,

usb 3.0 從 usb 2.0 時代的 480 Mbps,

一口氣提升到 4.8 Gbps (600 MBps),高了十倍之多,

(單向傳輸是五倍,十倍是雙向)

(注意單位,小b 是 bit,大B 是 Byte,

因為 USB 以 bit 為傳輸單位,所以通常以 Mbps 為測量依據)

且利用了新增的兩對高速線路,達到 Full Duplex,並支援光纖傳輸,

其接頭有 9 個 pin,包含向下相容的 4 個 pin,以及新增的 5 個pin。

另外,USB 3.0 也提供了更優良的電源管理機制,

主要的改進例如從 polling 的方式,改成 interrupt 的方式,

也就是說裝置在待機狀態下可以切斷連接,

而無需不停詢問裝置是否需要傳送資料,

(不過,當然,還是會向下相容 usb 2.0)

另外,USB 3.0 每個 port 可提供 900mA 的供電力,高於以往的 500mA,

也就是說,外接電源的必要性可能大幅降低,

也減少設備因供電不足而無法運行的窘境。


從11/17~18實際的展示來說,

Symwave展示Quasar USB 3.0晶片組,

並預計具備和手機及多媒體播放器一樣sync-and-go(同步轉發)功能。

Synopsys 的雛型系統成功地傳輸了 1080p 影片,

且他們傳的是未壓縮的 30fps 原始訊源,影片資料流量大約是 450 MBps


不過,可能的隱憂也是有的,例如,

為了維持這麼高的傳輸速率,線材的長度限制可能會從5公尺的降為2公尺?

又或者更高的供電與效能…可能會造成溫度的上升?

又或者usb需要主機的memory、cpu參與,可能會更耗費系統資源?

又或者因為晶片組更複雜,而無法像 usb 2.0 的隨身碟這般輕薄短小?


總之,咱們宅宅要等他問世,應該還是要等 2010 年了吧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WeC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