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裡面有一句台詞很突然:
"一直以來,你們總聲稱教會無知,但誰比較無知呢?
是無法定義閃電的人?還是不知敬畏閃電威力的人?"
光看這一句,其實沒有太大的共鳴,
但是小說中的演說,卻是很長一段,發人深的話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醫藥、電子通訊、太空旅行、基因複製……我們現在告訴小孩的奇蹟,就是這些。
我們認為這些奇蹟證明了科學將會帶給我們的種種答案。
純淨受孕、荊棘著火卻未焚毀、以及海水分開……都不重要了。
科學贏得這場戰役……但科學的勝利……卻讓每個人都付出了代價
科學可能減少了疾病和勞苦帶來的不幸,
提供了大量的小機器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、更有娛樂性。
但科學也留下了一個沒有奇蹟的世界。
我們的日落美景淪落為一大堆波長和頻率。
錯綜複雜的宇宙被解析為各種數學方程式。
就連我們身為人的自我價值也被摧毀了。
科學宣稱地球及其居民是大架構底下毫無意義的小微粒,只是一個宇宙的偶發事件
就連那些保證要讓我們結合在一起的科技,都只是讓我們更加分隔而已。
現在的我們人人都可以透過電子設備聯繫全球,卻覺得全然孤立。
我們不斷面對著暴力、分歧、破裂和背叛,
多疑變成了美德,憤世譏嘲和要求提出證據,成了開明思想。
人們現在的沮喪感和挫敗感,已經超過以往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
有任何事物是科學界奉為神聖的嗎?
科學探測我們未出生的胎兒,假設可以重組我們自己的DNA,
為了追求意義,科學把上帝的世界打碎成越來越小的碎片,卻只發現了更多的問題。
科學贏得了這場戰爭,
"但是你們贏的並不公平,你們不是靠提供答案贏得勝利,而是靠徹底改變社會的方向"
宗教趕不上這種劇烈的轉變,科學以指數成長,像病毒般迅速滋長壯大。
每個新突破都開啟了通往其他新突破的大門。
人們花了幾千年才從輪子進步到汽車,卻只花了幾十年就從汽車進步到太空。
現在科學的進步是以星期為單位,我們已經快的無法控制了。
一但捨棄了宗教,人們就發現自己處於精神上的真空。
我們吶喊著尋找意義……現代靈魂的絕望吶喊,寂寞又痛苦。
這些靈魂癱瘓了,因為自己的啟蒙,也因為無能接受任何科技之外的意義。
從伽利略的時代起,教會就試圖要減緩科學不斷前進的速度。
有時會採取錯誤的手段,但始終是出於善意。
即使如此,科學進步的誘惑實在大到讓凡人無法抗拒。
看看你們的週遭,科學的承諾並沒有兌現:
科學承諾要帶來效率和簡化,結果只創造出污染和混亂,
我們成了破裂而狂亂的碎片……走向一條毀滅之路。
這個科學的上帝是誰?
是什麼樣的上帝賜給他的子民權力,卻不給予道德準則?告訴你們該如何運用份權力?
科學的語言中沒有善與惡的路標,科學教科書教導我們如何製造核子反應爐,
卻沒有章節問我們核子反應爐是好是壞?
對於科學,教會一直試著要當你們的路標,已經弄得精疲力盡。
當科學為了追求越來越小的晶片和越來越大的利潤而盲目前進時,
宗教努力疾呼,想成為平衡的聲音。
我們要問的,不是你們為什麼不管束自己,而是怎麼辦得到的?
你們的世界變化的太快,不可能稍停片刻,思考自己的行動所造成的影響,
因為其他更有效率的人,轉眼就會追趕過去,把你遠拋腦後。
於是,你們只能前進。
當你們為了追求越來越小的晶片和越來越大的利益而盲目前進,
我們努力疾呼資源已耗盡了;
你們發展出大型毀滅性武器,
但趕赴各國懇請領導人約束行動的卻是教宗;
妳們複製生物,但提醒我們思考這行動的道德影響的,卻是教會;
你們鼓勵人門用電話、視訊螢幕與電腦溝通,
但打開大門,提醒我們按照初衷面對面相聚的卻是教會;
你們甚至以拯救生命的研究為名,謀殺未出世的小孩,
但指出這種謬論的又是教會。
一直以來,你們總聲稱教會無知,但誰比較無知呢?
是無法定義閃電的人?
還是不知敬畏閃電威力的人?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覺得這一段話其實以總司庫的角度,
為整本小說,架構於科學與宗教對立的矛盾點,
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反思。
當這一段演說從總司庫裡的嘴裡說出來,
我們才可以理解到這一個人物在小說裡的格局,
他的堅持、他的動機,
並不止是為了纂位,
而是有更高更遠的想法,
而無法原諒向反物質、向科學妥協的原教宗。
anyway,電影在時間受限的情況下,
不太可能弄一段冗長枯燥的演說,
這段話可能也要有點年紀的人比較會有體會,
不過,我覺得做為觀影後的心得,
這一段文字,倒是十分適合與大家分享的。